王鏊(1450—1524)明代名臣、文学家。字济之,号守溪,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513篇诗词

太平鸟

有鸟有鸟名太平,太平时节方来鸣。当今天子神且圣,怪尔日夕无停声。

人言此鸟亦如凤,不向梧桐爱萋菶。上林何树可相依,万年枝上春风动。

青山

青山上有一片石,我醉欲眠此其席。举眼望天天黑色,世间何处有此适。

歌声不断云自飞,天风飘飘吹我衣,山雨欲来还不归。

飞仙图

若有人兮来自天,云为冠帔星为钿。九霞袂带霓辎軿,幡幢缭绕笙箫阗。

双成拥后飞琼前,绰约似是瑶池仙。玉山之南半山主,主人已去有贤姥。

冰霜之操节独苦,精诚动天天应许。有桃如斗枣如瓜,纷天仙兮以媵女。

九还七返仙家丹,坐令白发回朱颜,贤姥之寿齐南山。

古愚

我自古愚人,还作古愚诗。古贤不可作,古愚亦难而。

举世皆尚同,子独不知时。举世誇疾走,子行独迟迟。

信口所欲言,信意所欲之。衣不识寒燠,路不识险夷。

喧然众知人,指我为顽痴。子知邈难及,我愚恒若兹。

题手植树

城南乞得野人栽,小垡和云手自培。半尺垂垂今十丈,主人犹自未归来。

送侄宠

远别忧不忘,病别忧其那。病也在汝身,痛也仍在我。

道途历崎岖,风涛恣轩簸。欲留谅不能,欲去夫岂可。

起居饮食间,安得尽帖妥。出入戒垂堂,旦暮亲药裹。

安心是良方,坡老语非左。我生本衰迟,我命亦轗轲。

子行从此归,我去几时果。霜天笠泽帆,夜月枫桥火。

故乡风土宜,见此病亦颇。到家平安书,早寄北来舸。

杏林

陆家园里千株杏,处处花开不待春。种树由来还种德,枝头颗颗总含仁。

迎驾

象辇奔腾马辇驰,后来人辇独逶迤。绯袍夹道千官立,银甲分行万国随。

太液风微旗尽旆,蓬莱云近仗潜移。太平二十年天子,正是文章极盛时。

游湖

游遍南湖又北湖,画船随处宿菰蒲。青深著雨山如染,绿净无风水似铺。

玉带蟒衣争快睹,凤笙龙管醉相扶。轻桡又转东湖去,何似当年范蠡图。

复生

万生扰扰咸归尽,尽处还延世尽惊。挥环且非羊叔子,折矢乃若徐佐卿。

庭畔枯株有由蘖,云间晦月哉生明。相知相见莫相讶,昔时子政今更生。

舟次直沽别沈方伯次其韵

好水好山吾已渎,况值秋风橘林绿。南来十日谋北辕,不语岑岑怨林木。

使人行处何所为,廪人继粟庖人肉。蓬窗阒寂却成愁,恰似苏子居无竹。

其间文史岂不翻,无味纷纷成故牍。家山回首频入梦,欲去未能惭薄禄。

德州城下斜月昏,万里河来失平陆。舟中夜静闻吴音,惊问谁欤曰南牧。

心期乃是夙所亲,倒屣过从忘仆仆。联舟会晤迭主宾,百里风帆岸相逐。

自移画省大江西,恺悌民间歌旱麓。公馀亦不废吟哦,历历诗书载其腹。

高词往往逼古人,叉手而成如构宿。往年赠我石兰篇,每向荆溪望林屋。

谓言他日片帆过,便风径访愚公谷。世情多厌屈原醒,宦路尤欺魏其秃。

多君佳句屡见投,过望平生非所卜。天津桥下水留人,去住人生有迟速。

回思联舰那可再,食野呦呦怨鸣鹿。夕阳沽水丁字流,白草茫茫人去独。

碧桃花

夭夭嫩叶丽春辉,道是梅花却又非。香露乍匀红玉脸,轻云新染素罗衣。

日斜盆底开何晚,风动枝头落渐稀。再到刘郎应未识,红尘紫陌思依依。

慰东冈失子

生子秀而文,灿然琼树枝。岂独立门户,且欲承裘箕。

一朝忽摧折,天也真难期。纵使铁石肠,谁能不哀斯。

哀之倘可生,哀也理亦宜。号天天不闻,扣地地不知。

肝肠为尔裂,齿发为尔衰。死者竟不返,生者空自隳。

两伤复何益,不悟真成痴。我有一药方,授之竺乾师。

能治迷罔疾,愿君试服之。茫茫大化中,万物皆寄而。

贤愚与贵贱,趋死同一岐。虽有寿与夭,同尽无等衰。

彭聃安在哉,孔孟亦若兹。况区区所立,毕竟何足施。

譬如空中华,妄作喜与悲。倏然还变灭,岂足仍追惟。

所以东门吴,无儿如有儿。众生缠爱贼,有如雀黏黐。

卓哉古达人,弃去如唾洟。爱河苟不乾,苦海终无涯。

天道有翻覆,人事多参差。自古每如此,吁嗟奈何其。

颜渊仁且夭,不闻路也羸。子夏泣丧明,但为后人嗤。

追亡建负鼓,嗟哉空尔为。劝君急返棹,收泪举一卮。

亲政篇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盖上之情达于下,下之情达于上,上下一体,所以为“泰”。下之情壅阏而不得上闻,上下间隔,虽有国而无国矣,所以为“否”也。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湍湍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视路寝听政。” 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视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南三门曰承天,元正、冬至受万国之朝贡,则御焉,盖古之外朝也。其北曰太极门,其西曰太极殿,朔、望则坐而视朝,盖古之正朝也。又北曰两仪殿,常日听朝而视事,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则文德殿,五日一起居则垂拱殿,正旦、冬至、圣节称贺则大庆殿,赐宴则紫宸殿或集英殿,试进士则崇政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谓之轮对,则必入陈时政利害。内殿引见,亦或赐坐,或免穿靴,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常朝之外,即文华、武英二殿,仿古内朝之意,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知乐亭

深巷逶迤接远汀,小园花竹闭幽亭。春池水漫鱼游乐,午院风微鹤梦醒。

有榻可能分我坐,无弦元不要人听。日长读罢参同契,正对前山一点青。